本文关键字提示:
街球,接头篮球
今年五月中旬的一个傍晚,记者来到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洛克公园(Rucker)。街上的人稀稀落落,正像朋友介绍的那样,出现的几乎都是黑人,很少有白人。街道很静,公园里也是,毫无曼哈顿中下城的喧闹和繁华。孩子们正在公园的右侧嬉闹,“霍尔科比·洛克操场”的牌子挂在铁栅栏上面。左侧就是铁丝网围成的篮球场,外面挂着“禁止吸烟”的铁牌子,1976年奥运会女篮银牌得主吉尔·马奎斯的格言也被写在一块牌子上面。再有,一块“操场禁止条约”的牌子清楚地显示这里过去是一个操场,几个正在球场里打篮球的孩子似乎也强化了这个印象。
但这里,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街篮球场,飘荡着很多伟大而自由的灵魂,街球历史上很多激荡人心、口口相传好几代人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。这里不仅可以写出街球的正史,而且黑人文化的一部野史同样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素材,他们几代人喜欢的文化都在这里快意地栖居过。
篮球圈的“甲壳虫乐队”
走进这块充满神奇的篮球场,只见一块很清爽、红绿相间的篮球场,场边的看台并不大,长不过20米左右,整个看台坐满也就是二三百人,但每当一场精彩比赛到来,这里总会有五六百名球迷,甚至几千名球迷。一位在公园里散步的老人告诉记者,哈林地区的人都喜欢看洛克的街球,如果有明星参加比赛,必须要很早来到球馆,提前两个小时来也占不到球馆里面的座位。
那这里狭小的空间最多怎么可能会有几千名球迷呢?望着记者奇怪的眼神,这名叫里克·约翰松的老人笑了,他指了指离公园咫尺相隔的立交桥,“上面可以站着很多人看球。”然后他的手又指指点点,“等到比赛开始,很多建筑物的窗户里会伸出许多脑袋。看看这里的很多大树,很多球迷都爬上去看。只要是能看到比赛的地方都会有人。”
现在的球场干净而略显柔软,篮圈上都挂着球网,但是三十年前乃至更远的时间,这里不是这样,场地是由沥青铺成,坚硬无比,如果球员在争抢中摔倒,流血挂彩是经常的事情。那个时候,这块场地上总会看见斑斑的血痕,那是坚硬与坚强甚至是冷酷的提醒。《纽约时报》体育编辑文森特·M·马拉兹写过一本关于洛克街球的书,书名就是《沥青之神》,他认为那是美国街球史上最黄金的年代,最伟大的街球明星如“山羊”马尼格特、“摧毁者”哈蒙德、“旋风”克兰多、“豌豆”丹尼尔斯、“Pee Wee”科克兰德都是多少代人难忘和景仰的大名。
那并不是哈林地区的好时期,那个时候比现在要贫困和落后得多。上世纪60年代,也是美国整个社会的“迷惘时期”,让人们深恶痛绝和没完没了的越战、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和学生运动让美国社会普遍颓废,网罗交织成人们熟知的“Beat Generation”(垮掉的一代),中国国内《文学研究集刊》曾经这样评论那一代人:“‘垮掉一代’是美国资产阶段道德沦亡,腐化堕落最集中,最无耻的表现。在他们身上,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高尚的道德,优美的情操都糟糕殆尽,荡然无存,只剩下了卑劣、污秽、淫乱、颓废和堕落。”这样说当然有点过了,但当时人们精神的颓废,内心的不安定感还是非常强烈的。
所以,才会有四个利物浦底层小伙子对美国文化的“神奇入侵”,万人为他们尖叫和哭泣,因为美国人压抑得太久了,而Beatles(甲壳虫乐队)代表乐观、天真和活力。
所以,才会有一群篮球小子在洛克公园挥洒着他们无穷无尽的篮球才华,把街头篮球表现到极致,而NBA当时正陷入一个黑暗时期,半死不活。因为“山羊”们象征着自由、无拘无束,他们在篮球上可以做出许多难以想象的动作,充满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,而NBA中规中距,沉闷无趣。后来,人们都把这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的街篮明星称为“街头艺术家”:“他们在篮球场上用艺术般的动作,无法计算的数据,和史诗般的传奇向成千上万名追随者发言,这是篮球史上的一个神话。”
他们是美国底层的“流行文化英雄”,是篮球圈的“甲壳虫乐队”。“那时我二十多岁,我们家边的人天天都到这里看篮球,感觉很快乐,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。”里克·约翰松说。
商业文化入侵洛克
几个孩子正在快乐地打球,看到记者把镜头对准他们,他们更卖力,更起劲地表现自己。但是当其中几个小孩下场,另外几个上场,记者在看台附近采访他们时,他们有着贫穷黑人孩子那种自卑与自傲混为一体的性格,场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能量和青春,但场下却不擅长言谈,态度冷漠。有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互相借火,旁若无人地抽烟。问他们球场为什么人很少,一个孩子简短地回答,“比赛还没开始。”这个比赛指的是在六月中旬开始的EBC(Entertainers Basketball Classic,娱乐者篮球经典,简称EBC)。
1965年,霍尔科比·洛克在公园的露天场地只放了两个篮筐,一些住在附近的野孩子就是球员,当然还有一名吹哨子的裁判。但是当EBC开始后,这里充斥了太多的名人、媒体工作人员和成堆的游客。洛克当初的粉笔记分板还悬挂在那里,但是来自各个公司的宣传旗帜同时也在高高地飘扬,还有DJ在暂停的时候专门播放hip-hop的音乐。这个联赛有专门的网页,拥有自己的成套标志,从球衣到很多场经典比赛的录像制品等等,NBA电视甚至播放他们的比赛。现在质地很好的球场、球板、球网和看台等也都是商家的赞助。
商业文化在大举入侵洛克,怀旧的人反感地把这称为洛克遭遇了“星巴克”,认为这样的商业化削弱了街头篮球的传统,洛克公园历史上最伟大选手之一的哈蒙德强烈批评说,“现在有很多游客被吸引到这里,但是商业会谋杀篮球。这里其实只需要篮球和球网,不需要其它任何东西,不需要现在的跳舞助兴和所谓的创纪录。”
但这也是一个无奈而必然的趋势。洛克的街篮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缺乏与职业篮球特别是NBA的刺激“单挑”和对抗,出现一路滑坡的势头。球迷谈论的只是历史上的传奇明星,现实中的明星越来越少,街头篮球找不到方向,无路可走。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“大救星”,他就是说唱乐手格雷哥·马瑞斯,出生于哈林地区的他酷爱街球,1982年,他在曼哈顿雷诺斯大道和第139街的一个街头篮球场组织了“迪斯科四”与“摧毁团队”的对抗赛,这场对决催生了日后的EBC,这个联赛因为能够邀请到最好的地下球手、当地的大学明星和部分职业运动员而名声大噪。1983年,EBC搬迁到洛克公园后,总裁马瑞斯开始邀请职业和业余的篮球运动员加入,说唱乐歌手也被请来活跃现场气氛,很多现代职业体育的商业操作手法也被引进。
洛克重新变得火爆起来,涌现出“未来”奈史密斯、“骨头采集者”威廉姆斯、“最好的秘密”雷德、“高潮”弗雷曼等街球明星。如果说洛克公园复苏还有一个大背景,那就是他们大力提倡宽大衣裤、炫酷装扮、劲爆音乐的“Hip-Hop文化”吸引了青少年的极大兴趣,街球再次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运动。
上一篇:
街球圣地疏远NBA
下一篇:
风光背后的艰辛为篮球沉迷 中国街球手路在何方